王子人是“捡拾中国”发起人,也是世界清洁日中国区总协调人。在这四五年里,每到9月的第三个周末,即世界清洁日这一天,中国各地都有许多公众,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民众一起,去进行净滩、净山等行动,或捡起路上的垃圾。她进行了一系列的组织和统筹,把“捡垃圾”这个最简单的行动,做得有声有色。这些围绕着垃圾进行的公共活动中,还融入了来自设计、艺术等方面的思考和呈现。
在回顾初心时,王子人说到,垃圾是捡不完的,但行为是可以改变的。她在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那天,来到了第三届宝马集团中国可持续峰会2023 BMW卓越城市讲堂,与更多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伙伴一起,聆听了现场的讨论,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。以下是根据采访所做的整理。
王子人进行户外徒步时,也在捡垃圾。 本文图片均为 王子人 供图2011年,我在“热爱家园”做志愿者管理的工作。当时有个环保项目,在社区做有害垃圾的回收,也是一个“绿色账户”项目。这个环保项目,也在上海扬波小区做社区垃圾分类的尝试,一年下来,打造了上海垃圾分类三大模式之一的“扬波模式”,居民垃圾分类自主参与率达到90%以上。当时,我对乡村的垃圾问题比较困扰。因为家在农村,每年都回老家。我发现,老家的垃圾成了问题。村民只能把垃圾倒在村口河道边。那时的境况非常糟糕。
【资料图】
所以,扬波小区做成功了以后,我发现,社区垃圾分类的方法,其实是能够用来解决乡村垃圾问题的。后来,主导扬波小区项目的团队,郝利琼等伙伴成立爱芬环保时,我就跟着加入了,加入以后,一直在做社区垃圾分类工作。
我喜欢户外活动。2013年下半年,我和几个核心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,攒了个局,去杭州徒步。徒步过程中,我们发现,山上也有垃圾。我本身就是户外爱好者,但此前徒步时,并没有关注到山上的垃圾问题。这回做了社区垃圾分类,我才留心到路上的垃圾。我们几个伙伴就开始讨论,觉得对这个问题,还是能做一些事的。
我们回来想到,可以组织志愿者去山里捡垃圾。2014年,我们开始行动。最初,我们和郝利琼老师共创。利琼想了个名字,说是“山本洁净”,每座山都有一个古老的、洁净的灵魂。我们就开始做净山。2014、2015年,我们每年做两次净山,春秋季各做一次。
最初,我们把净山作为一项志愿者团建活动。爱芬当时有很多志愿者,以社区志愿者为主,还有一些企业方面的志愿者。之前,除了让他们来社区协助支持垃圾分类以外,我们没有其他活动形式可以提供。所以,我们当时想到,净山可以作为一种年轻青年志愿者的活动,相当于企业的团队建设或志愿者建设。
那时我们没有什么资助,从机构拿一点费用,就去筹划这个事情。这样做了两年。2015年时,有一些外地伙伴会来问我们,自己所在当地有没有这样的活动。我们发现,虽然这只是一个志愿者活动,但也产生了一点品牌影响力。
与此同时,自从做了捡垃圾的事,我们也发现,原来全国各地有那么多团队在捡垃圾。其实,自有“环境保护”概念以来,捡垃圾这个事,正是人们最初的行动方式。于是,我希望搭建一个互联网平台,让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都可以能找到当地的组织,让当地的组织也可以找到在地志愿者。
到了2016年,我们申请到两笔经费。当时做了一个“捡拾地图”的小程序,就是H5页面。当年还进行了小规模众筹,我们在年底做了影像展。这时,“捡拾中国”基本成为了一个独立项目。直到2018年,我们在中国落地“世界清洁日”,正式把“捡拾中国”从爱芬环保独立出来。
王子人在世界清洁日的主题活动中。在这条路径上,我们做了这么多年,它是有一些发展变化的。最早的时候,我们只是希望自己喜欢的山野户外更加洁净。希望能够保护它,力所能及地做点事情,让我们去到的地方、看到的地方能够更干净一些。这是我们做净山、志愿者一起做团队建设的初心。
但在推进过程中,我们发现,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足够,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不够。大家都觉得,垃圾是不好的,但对垃圾的危害以及垃圾应该怎么处理,是没有意识的。捡垃圾这个事儿,的确不能根本解决问题。
我们在中国推世界清洁日,以及制作“捡拾地图”,都是想通过行动,引起公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。我们组织活动,希望影响到参与者,提升大家环境保护的理念,使每个人成为一个小小的核心,再去影响身边的人。最终影响到更多人,使他们行为发生改变。
组织捡拾是一个教育手段。通过这个过程,可以输出理念。不管是社区垃圾分类,还是组织垃圾捡拾活动,有个最大的意义,就是要让人做更进一步的工作,对事情有更深入的了解。
很多人看到“垃圾不落地”这些口号,但不会有行动改变。所以,一定要让人们在行动上前进一步。
比如,一些人可能不会来捡垃圾,但可能会通过捡垃圾的人,了解到一些情况。因此,那些漠不关心、随手乱丢垃圾的人,还是会被我们的活动所触达,会受到一些影响。另外,捡垃圾的这一批人,会成为环境保护的核心传播者,或至少身体力行,不乱丢垃圾。所以,我觉得这是捡垃圾的一个意义。
王子人捡起路边花坛中的垃圾,这些垃圾往往被忽视,难以得到妥善处理。当然,我们也意识到,这些年做世界清洁日,实际是集聚了更多的人,大家用一天的时间来做,它会形成一个现象,有更大的影响力。今年的世界清洁日,在组织捡拾大规模联合行动之外,我们也会做“随身带”的倡导,倡导大家在户外场景里,能把自己的垃圾随身带走。
垃圾随身带和垃圾不落地,有一个行动的过程。要准备一个垃圾袋,把垃圾从山上带下来,带到有垃圾处置设施的地方分类投放。这就是行为引导。与城市社区垃圾分类一样,需要知道分类之后,垃圾会去哪里,被怎么处置。我们也要告诉大家,垃圾带走之后会怎样。人们会觉得,自己看到了更远的那一步,眼下这一步做的就有意义。
对我们来讲,做公众倡导,一定是吸引那些认同我们的理念和价值观的人,先一起来行动。所做的倡导,能不能让大家愿意去听,怎么触达大家,都需要有很好的方式方法。不管借助什么样的工具渠道,就是要敢去想,而且要肯去干。
这些年,使成员具有“山野无痕”的素养,一些户外俱乐部也做得到。但垃圾到底对土壤、空气、动植物有什么危害?可能这些机构不是很有概念,也不会去和大家讲。而公益组织在捡垃圾这件事上,就会告诉人们为什么要捡,捡了以后该怎么处理,在生活当中还可以怎么做。我们通过公众参与进行公众教育,就是让大家在行动过程里去了解。我们一定要让他知道,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。
那么,我们如何考评做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?参与人数增加了,活动破圈触达各种群体,这都是部分成效。但是,我们眼瞅着,垃圾永远清不完,各种延伸的包装很多,户外人士越来越多,户外露营也是新增的户外场景。垃圾问题越来越严峻,距离终极目标还有很远。
我们做的其实并不足够。我们也需要在做的过程里,看到改变发生。
我们意识到,当下动员到的个体行动力还不够。参与垃圾捡拾活动的主体是团队,比如企业、学校,以及志愿者团体。大家以组织的形式参与。我观察到,作为个人,通常行动力比较弱,一个人会考虑很多人的眼光。如果旁边有一个团队,那么这个人可能会加入,但如果找不到组织,一个人很可能就不会去行动。
另外,户外垃圾这个议题,缺乏对应的管理部门或基金会的关注。比如,乡村不少地方,房前屋后还有很多垃圾,这是户外垃圾的源头之一。而我们主要针对户外场景随手丢弃的垃圾进行捡拾。这些地方,往往山野茂密,生态系统复杂,垃圾很容易就会被掩藏起来。比如,江浙一些山里,垃圾会丢到山沟和草丛里。山上的垃圾不好处理,烧掉是解决方案之一,还有一种手段是往下推。我印象很深的是,浙江仙居某处山顶,有一条大的垃圾河。一些人爬到山顶,看到有垃圾堆,就也把自己的垃圾丢在那里。这些垃圾顺势就往下流。山野里的垃圾不好清理,如果不登到山上就会看不到。由于不易触达,这些垃圾对动植物的伤害也不那么容易被人所感知。
但是,整个山野户外的垃圾,没有哪个部门明确这是自己的管辖范围。很多时候,我们找不到相关部门去协同。
我们有个垃圾地图。没有特别推广,只是让大家去标注和清理。我们指出问题,是为了去解决它,是为了让环境更好。到处都有垃圾的问题。不仅是中国,欧洲很多国家都有垃圾问题。“世界清洁日”本身缘起于欧洲,那里的森林里也有大量垃圾存在,他们能动员公众的力量,公众自己清理身边的垃圾。
同样,我们也想要公众大规模参与。大家一起行动起来,把我们的山林、我们的家乡、我们周边的环境弄得好一点,一起来做个清理。当然,我们是个很小的民非,能做的事情有限。总体来说,要通过公益机构和政府各方面的联动,才可能动员到更多个体以及民间志愿者的力量。整个环境上,要倡导民众愿意付出,力所能及做一些自己应当做的事情。
我总在想象一个美好的状态。以前过年的时候,大家都会打扫家里的卫生,打扫门口的卫生。农村就是这样子,大年三十会把门口垃圾都清理干净,以前垃圾也很少,比如自己放的鞭炮会清理一下。但是城市一旦没有保洁员,就要瘫痪。我们做的事情就是,让大家愿意多走出一步,多去承担作为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。
(本文来自澎湃新闻,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“澎湃新闻”APP)